如何让职工乐学?要找到他们与企业的“共振点
“开设了这么多课程,可职工究竟想要学什么?”“职工有意愿,企业不支持,这个课要怎么办下去?”教育培训资源向职工开放是提升产业工人素质的重要路径,如何让职工乐意参与、企业愿意投入,关键在于将职业培训的全过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融合。
“你的程序重复调用没有意义,要重新修改刀谱。”
在集美工业学校先进制造中心的车床实训区,6台机床依次排开,12名学员正在接受岁末课程最后的考核。缪廷荣站在机床边,在老师沈永松的指导下,操作着复杂的编程台。他要把共计64个学时的课程所学,用来加工出一块巴掌大的铝件。作为一名有着5年经验的机械结构设计师,缪廷荣3个月前通过厦门市总工会官方微信“秒抢”到了“职工学堂”的培训机会,圆了他实现技能提升的心愿。
前不久,本报报道了厦门“职工学堂”开门办学,探索如何打造产业工人终身教育平台的案例,引发广大读者关注。教育培训资源向职工开放,怎样让职工乐意参与、企业愿意投入?记者日前再次走进“职工学堂”,一探究竟。
寻求职业身份的认同
“以前软件操作靠自学,一到实际操作就抓瞎。”来自台湾胜堡村营造股份有限公司的BIM(建筑工程模型)工程师杨鸿坤在企业的推荐下,报名参加了厦门特房建工“职工学堂”,立志当一个“专业科班”出身的BIM工程师。“课堂上除了学习软件基础知识,还会碰到不少工程案例。通过案例分析,能够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加速积累工程经验。”
杨鸿坤告诉记者,BIM工程师是当下建筑劳动力市场的“香饽饽”,月薪可达万元。不久前,杨鸿坤和同事们一起报名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,一张印有“BIM高级建模师”字样的技能等级证书,是他参加在职学习的最好奖励。
针对市重点产业、特色产业、新兴产业,厦门“职工学堂”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立足急需,突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,开展岗前培训、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上岗转岗培训等。
“基地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,仅实操区的塔吊就超过60万元。”厦门特房建工培训基地副总经理陈怡告诉记者,基地专门为建筑行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,依托集团的场地和资源优势,实操区设施设备与当下工地实际配备标准一致,目的就是为了让学员掌握实操技能,真正学以致用。“目前,基地的学员大多由企业组织报名,需求最大的课程仍是钢筋工、砌筑工等传统工种的培训。由于建筑行业一线从业人员大多是农民工,接受职业培训有助于工人规范操作、持证上岗,提升技能水平。”陈怡说。
“寻求职业身份的认同,是职工在继续教育道路上不断奔跑的动力。”厦门市总工会副主席刘义平表示:“职工学堂的出现,为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新的选择和可能。”
推动企业意愿与职工需求相融合
“开设了这么多课程,可职工究竟想要学什么?”
“职工有意愿,企业不支持,这个课要怎么办下去?”
记者走访多家“职工学堂”,不少负责人表示,推动企业意愿与职工需求相融合,是当下推动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关键。
厦门特房建工培训基地提供的数据显示,自5月挂牌“职工学堂”以来,共培训800名农民工,其中70%以上班次以劳务型企业为单位组团报名;82.8%的培训费用由企业支付;近半数企业在职工完成培训后提供100元~1000元不等的一次性奖励。“职工经过培训、考核合格可以获得住建部认证的职业培训证书,而企业中培训合格的职工人数,又关系到企业应标、参与采购的机会。”在陈怡看来,企业在推动职工素质提升上如果能获得相应的激励,有助于打破“职工不参与、企业不投入”的僵局。
今年,28岁的王小明在“职工学堂”完成钢筋中级工培训后,父子俩成立了劳务公司,入驻特房建工小微企业孵化基地,实现了从钢筋专业“工人”到劳务企业的“老板”的转身。
王小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一个厦门钢筋工人一天的工资收入在400元左右,钢筋工的培训课程需要3天,培训费用在400元左右,一个工人一天午餐及车辆接送的成本约50元,完成培训还会给150元的奖励,这样算下来一个工人的培训成本要1900多元。在王小明公司长期合作的100多个工人,平均年龄超过45岁。“工人年龄大,本身就缺乏技能提升的意愿。让工人去培训一天,就意味着让工人和企业都少赚钱。如今行业施工规范日趋严格,倒逼企业推动工人技术提升。只有将职业培训的全过程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相融合,才能更好地实现相互激励、良性循环。”王小明讲道。
呼应职工心底的期盼
同类文章排行
- 卖包子不再是主业 老字号狗不理转型算不算成功
- 海军055型万吨级驱逐舰南昌舰在山东青岛正式入
- 中国军人的“年度账单”来了!看不够的精彩
- 画展频现抄袭作品,只因惩戒力度不够?
- 动物园开进商场资本动辄携亿元入局 能否打开新
- 上下游护水利益捆绑 赤水河联防治污动真的
- 凭祥,其实也没什么
- 长三角示范区建设:让江南好风景成为一张中国
- 台媒:依民进党党章 蔡英文将回锅重任民进党主
- 电商百亿补贴掀年货大战 “薅羊毛”还得货比三
最新资讯文章
- 不能让古镇长成一个样 文旅征程上的古镇千万别
- “2020中国影视节”在马来西亚启动
- 2020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在北京举行
- 回眸2019电视剧:主旋律成荧屏热点
- 电影《黄牯头》首映 呈演改革开放乡村蝶变
- 《新中国经济学研究70年》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
- 全国12家文博机构联合展示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之
- 辽宁科技考古确认战国墓内7枚“蜻蜓眼”真实身
- 张大春书法展将在台湾高雄启幕
- 经济观察:长着“电影脸”的重庆,能否吃好文
- 法国艺术家禾碧霖邀观众一起“入画”
- 影视行业深度调整,你等的爆款可能已在路上
- 百件造像带来南北朝佛教艺术盛宴 “映世菩提”
- 佛教中国化的现在进行时:用传统文化浸润宗教
- 《妖怪学校》放飞想象力 让国产妖怪走进孩子生
- 兰州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民众吼秦腔学剪纸冬闲“
- 山东文旅融合遍地开花 以智慧创新撬动产业发展
- 《蒙克传》还原画家一生:真实的蒙克是怎样的
- “江加走木偶头”传承人:非遗正当“潮”
- 2019年上海GDP预计增长6%以上 经济发展新动能持续